安全银行卡哪里有-尊龙官网入口

时间:

安全银行卡哪里有▓【qq:6153ㄨ2766】全新货源〓诚信合作〓安全可靠〓一手全新四件套〓全套各大卡行均有售〓西媒:被认为“潜在机会大”中国股市对外资最具吸引力

今年中国债券市场利率下行整体缓慢,并没有走出明显的趋势性牛市,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各类型机构的负债成本下行缓慢。机构成本端没有实质性下行情况下,投资者对资产端利率下行的接受度也不高。利率债的收益率不能满足大部分投资者对资产负债收益匹配的要求,因此投资者总体还是追逐非标和信用债等高收益资产,导致高收益资产的利率下行反而相对明显,而利率债收益率下行迟缓。成本端的高居不下成为今年利率下行缓慢的最核心制约。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上最重要的配置力量,其成本端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利率债收益率走势。

从商业银行的报表来看,上半年商业银行整体的计息负债成本基本持平,但细分结构看,吸收存款的平均成本率却有抬升,与2015年水平相近,而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的平均成本率明显回落。我们对43家商业银行进行半年报的梳理,样本银行上半年计息负债年化平均成本率加权均值为2.11%,较2018年年末上行1bp,较2018年同期上行2bp;相比之下,吸收存款的加权平均成本率为1.83%,较2018年年末上行15bp,较去年同期上行21bp;同业负债的加权平均成本率为2.72%,较2019年年末下行45hp,较2018年同期下行61bp(图19)。

虽然银行会定期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披露其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率,但该数据相对低频,同时样本也相对不足(并非每家银行都会披露分项的成本率),需要一些其他的观察方法进行补足。我们可以从计息负债端的分项入手,分别对吸收存款端、同业负债端、应付债券端进行分项成本的观测,再综合估算评估银行相对高频的(月度)成本情况。

首先吸收存款端,一个比较简便的估算方法是按照活期和定期存款等各分项占比,对应相应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其中又可细分为居民活期、居民定期、企业活期、企业定期、结构性存款、保证金存款等,根据银行报表及其他公开数据(例如结构性存款产品利率)等,对应拟定各分项的成本率,进行加权。

其次同业负债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相比于存款及应付债券相对公开透明的利率水平,同业负债的成本估算相对较难,尤其是线下同业业务。一个比较粗的估算是用shibor作为利率来计算,但shibor是每个交易日根据各报价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到的,因此报价行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到shibor的高低。而目前shibor的报价行多以国股行为主,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占比较低(通常资质也比较好),很难反映全市场的真实水平。一个比较好的调整是在shibor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通过存单的利差,对其进行分类的加点,并以此作为各类银行同业拆放的利率,对应同业负债规模进行加权。

应付债券端的观测可以说是最为直观的,应付债券包含了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以及同业存单,债券的票息等数据都相对公开透明,且频率也比较高(同业存单可以得到日度数据)。随着同业存单在应付债券中占比抬升,存单发行利率的走势可以很好的反映商业银行应付债券端的成本情况。

我们认为,银行负债成本的刚性,很大程度上与金融去杠杆、严监管以及限制成本更低的影子银行业务有关。首先,今年在影子银行收缩的情况下,企业存款增长乏力,连同活期存款也是增长缓慢,今年银行吸收的存款当中,绝大部分是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的占比不到10%。而在定期存款当中,绝大部分还是成本比较高的结构性存款。这导致今年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高达3%-4%。很多银行金融市场部的ftp成本也因此高达3%以上。其次,监管逐步压制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业务,给予表内存款过度的考核指标,使得银行互相竞争存款的情况下,推升存款利率。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看:

一、2017年以来的金融去杠杆、银行信贷从表外回表过程,其实是过去影子银行替代存贷款业务,并节约负债成本的一个逆过程。它会反过来带来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2012-2016年间,由于金融创新和理财等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从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融资呈现表外化特征,社融中非标占比快速上升,而贷款占比则明显下降(图20)。这个转变导致的是以不缴纳准备金的影子银行体系代替需要缴纳准备金的银行表内信贷,整体金融体系的负债成本实际上得到了节约。我们用银行体系“有效准备金率”这一指标来刻画银行体系实际缴纳的准备金率水平相对于名义准备金率的变化。“有效准备金率”即银行缴纳的准备金相对其整体负债的水平,区别于名义准备金率,其分母包括了缴纳准备金的一般存款和不需要缴纳准备金的其他存款和其他负债。可以发现,2012年至2015年,虽然名义准备金并未调整,但由于影子银行的扩张,银行面临的实际“有效准备金率”却明显下降(图21),这意味着这个阶段金融体系实际面临的负债成本是下降的。而更广义的来看这个准备金率的概念,如果我们将整个金融体系合起来看去计算广义有效准备金率,即用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水平相对于社会融资存量规模来计算广义有效准备金率,则2015年之前这个广义有效准备金率的下降则更为明显(图22,广义和名义之间的缺口在2015年之前快速扩大)。

但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这个过程的逆过程在发生,社融中非标占比逐步压缩,取而代之的是贷款占比明显上升。而从有效准备金率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个阶段名义准备金率下降比较多,但有效准备金率的下降却非常有限,使得名义和有效两者之间的缺口快速下降。如果将有效准备金率换成“广义有效准备金率”来看,结论也同样,2017年底以来,二者的差距不断缩小。而这个差距的变化,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息息相关(图23),2017年以来,随着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不断下降,名义准备金率与有效准备金率之间的差距也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如果我们将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的幅度假定为社会合意准备金率调整幅度的话,则金融去杠杆这个过程则削弱了调整的效力,而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即名义准备金下调的幅度应该要适度大于合意调整水平,来对冲这个逆过程的影响。

此外,影子银行回归表内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也有所不同。从同业业务的发展来看,中小银行的发展要更为激进(图24),也因此在回表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也更大。从估算的中小银行有效存款准备金率情况来看,中小银行实际面临的有效存款准备金率在2017年之后的下降相比于大行而言幅度更低,造成名义和有效准备金率之间的缺口压缩更为明显(图25),换句话说,金融去杠杆进程更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小银行降准的效力,因此需要更大幅度定向调降准备金率水平才能对冲这一影响。

二、而监管指标层面,流动性管理新规的出台对银行吸收存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银行吸存成本的上升。而部分流动性考核指标需要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考核,银行的“存款荒”局面或将加剧。201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实施了更为全面的规定(见附表1)。其中的流动性相关指标对于吸收存款相比于其他同业负债而言更为倾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对于存款的争夺。从可以计入一般存款的国库现金存款招标利率来看,从2018年下半年起,国库现金存款招标利率比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高出35-125bp左右,算上其需要缴纳准备金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商业银行为一般存款的定价要比同业存款的定价要高出不少。而2018年上半年之前,两者的利率非常接近(图26)。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指标将在明年初开始实施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银行的“存款荒”现象——lmr指标将从2020年1月1日期成为正式的监管指标,而此前仅仅为监测指标。lmr指标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它要求的是商业银行 所有加权资金来源计算结果要大于加权资金运用的计算结果,即加权资金来源/加权资金运用*1000%。在加权资金来源中,同样各项存款相比于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发行债券及同业存单而言,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见附表2)。因此从明年起,银行对存款的争夺可能进一步加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银行的吸存的成本也可能因此继续抬升。

此外,银行尤其中小银行吸收存款需要增加质押品保障,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吸存成本。地方财政存款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存款资金来源,目前财政国库资金大约4-5万亿元左右,其中大约1-2万亿作为定期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随着财政国库定期存款的不断规范管理,2014年财政部颁布《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 (财库[2014]183号),要求存款银行需按比例质押国债:“存款银行取得地方国库定期存款,应当以可流通国债为质押,质押的国债面值数额为存款金额的120%。”随后,财政部扩大了质押品范围 ,将地方政府债券纳入质押品范围,并调整了质押比例,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分别按存款金额的105%、115%质押。虽然质押品范围扩大,质押率下调,但质押要求的从无到有依然使得商业银行在吸收财政存款时除存款利息之外还需要付出额外成本,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吸存的综合成本。包商事件以来,中小银行打破刚兑之后,不仅市场化机构对于中小银行的负债安全性开始重新审视,地方财政部门对于银行存款的安全性要求也在提升。11月2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地方预算执行和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库〔2019〕49号),要求地方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资金存放安全,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加强风险防范,要求选择财政资金存放银行时不得片面考虑利率水平,还要对经营情况慎重考评。据我们了解,各地方财政部门开始更加重视财政存款安全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不仅对于国库现金存款加强风险管理,对于财政相关的资金如专项项目建设资金等资金的存放的安全性要求也在提升,例如参照国库现金存款增加质押要求,甚至部分议价能力较强的存款大户也在要求增加存款质押品。如果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不可避免的,市场对于银行存款的安全性要求将较之前更高,包括要求增加质押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负债的成本。

三、城投隐性债务置换本身不会创造存款,但会加剧贷存比的升高,从而使得银行吸存的压力上升,也会某种程度上推高存款。在7月30日政治局定调“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后,房地产调控进入2.0版本时代。在调控地产的背景下,监管鼓励银行的贷款投放用于对城投平台进行隐性债务置换。从8月份开始,企业中长期贷款开始上升,带动贷款扩张速度改善。但问题在于,与新增发放的贷款不同,债务置换类的贷款是不会派生存款的。因为新增贷款放给企业后,企业无论用还是不用,都会形成新的存款。但债务置换只是将城投平台之前的非标、债券置换成利率更低而期限更长的贷款,只是结构变化,不是新增融资,不会派生新的存款。如果贷款置换非标这种债务置换的量很大,那么银行的贷款就会一路上升,但存款不会增加,那么贷存比的压力就会明显扩张。我们观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开始增加同业存单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即使因为国有和股份制银行进行了债务置换,贷存比持续上升,需要通过同业存单来补充负债用于支撑这种结构的变化。之前国有银行主动提价同业存单来吸收负债,一定程度上与此有关。

除了这些监管指标和监管原因变化导致的银行负债端成本被动抬升压力以外,银行还面临流动性分层下的负债成本上升冲击,尤其是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为明显。今年银行负债端成本除了分项分化外,不同类型银行之间也呈现了明显的分化。尤其是银行破刚兑后,城商行的压力日趋凸显。从分类型的银行数据看,2014年以来,城商行与其他类型银行,尤其是股份行的吸存成本利差开始走扩(图27),主要是因为城商行过去几年激进地进行规模扩张,在客户争夺上,只能通过高息揽储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存款流入。但也正是因为过去持续的高吸存成本,导致城商行在今年整体银行业息差压缩的过程中,受到了最大的打击。包括此前市场上讨论较多的几家问题银行,其过去几年的吸存成本几乎都在3%以上。后续如果息差继续压缩,高吸存成本的银行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到一定临界点时,可能不得不放弃这部分高息的存款,开始主动放缓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即使息差维持当前水平,城商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还要面临大行和股份行对存款和贷款的争夺。叠加个别城商行过去几年激进扩张埋下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出来,储户对这些城商行的信心也有所走弱,会主动选择将存款转移至更优质的银行中(尤其是转向大行和股份行)。城商行面临的不仅仅是吸存端的压力,还有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的压力。虽然上半年的报表看,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同业负债成本下行非常快,但这更多是破刚兑之前的情况。而无论是从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发行成功率、shibor走势哪个角度来看,下半年城商行同业负债以及应付债券成本的抬升都是可以确定的(图28、29)。

银行负债成本的刚性甚至上升正在形成更多的问题。当前中国整个经济的脉络和故事很简单,银行的负债端成本非常刚性,难以下降甚至上升,而资产端随着经济下滑,gdp的走低,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又是必然的,相当于实体经济整体的利润蛋糕在收缩(图30)。2018年银行资产端利率还尚可的时候,相当于挤压的是企业的利润,所以企业在2018年经营特别困难,但随着经济增速的上限进一步下滑,今年利润蛋糕的压缩就开始逐步分摊到银行身上,息差压缩实际上就是挤压银行的利润蛋糕。尤其是我们看到经济各种增速指标与银行的负债利率(比如shibor利率)越来越靠近(图31)。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持续的下降,尤其是城商行在包商事件冲击后,负债成本明显升高,不良率升高,城商行利润率下降非常明显(图32)。企业在经过了一年的挤压后,今年有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减税导致有额外的补贴进来,边际的痛楚是有放缓的。但如果企业明年的利润率继续下降,而银行负债成本不能降,银行没有动力继续降低企业的贷款和债券利率,意味着企业的负债成本不能更明显下降,那么就会开始冲击到企业的利润,明年企业的利润率会更快的下行。比如,从工业企业利润角度来看,今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快于付息成本的下滑(图33),而企业资产利润率的压缩,使得利润率和付息成本逐步靠拢(图34),其实也是压缩企业的利润。

所以道理就是摆在这了,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率逐步下降,总体就是从上层开始压降企业和银行的利润。企业和银行的利润蛋糕总量就是决定于gdp增速和银行的负债成本,而目前实际上是两头夹击。要缓解实体企业和银行的压力,如果不能逆转gdp的下行趋势,就比如是下调银行的负债成本,从利润蛋糕的最底层开始做文章。而过于强调利率水平的正常性,不松动银行的负债成本,那么只能要么压缩企业利润,要么压缩银行利润,或者两者一起压缩。所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我们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经济“六稳”的前提也一定需要看到银行负债端利率明显下行才有可能实现。

而要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其实是个综合性工程,也不是简单降个mlf利率或者逆回购利率那么简单。一方面,需要货币政策放松,尤其是通过降准是减弱表内流动性的摩擦性;另一方面,需要缓解银行过紧的各种流动性考核指标,减弱对存款的过渡考核,并且一定程度上恢复同业负债的重要性,使得银行可以通过成本更低的同业负债来缓解过高的存款成本压力。而存款本身,也需要避免银行的过度吸存,避免提升存款利率。比如,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加强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推动结构性存款真正意义的结构化而不是维持目前大量的“假结构”。但这个文件出来,我们感觉由于将假结构存款转化为真结构存款的难度很大,其实进展比较缓慢,银行的存款成本下降仍是不明显。此外,银行负债成本的高还与表外理财的老资金池有关。这次存量老资金池产品明年资管新规最后一年过渡期是否会压降,对银行的负债也有很多的影响。还有新的银行类货基产品,目前利率明显高于公募货基,是否要进一步严监管来使得这些类货基利率降下来,也是明年的看点。

综合来看,银行负债成本过高已经是金融体系运转难度提升的主要障碍,明年这个问题必须要破,实体经济的刺激才有解,不然经济的刺激和回升就是缘木求鱼。但解决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在于是否行动和如何行动的问题。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dedecms error warning!


error page: /?5atv
error infos: dedecms错误警告:连接数据库失败,可能数据库密码不对或数据库服务器出错!

网站地图